山與台灣關係,可能遠超過多數台灣人的理解,而接近山,對台灣人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。山如此迷人,吸引那麼多人前往,但山也是如此危險,最終不是每個人都能安全回家。因此,如何讓我們自己及下一代, 循序安全漸進的接近山,也成為一門功課。
一、登山意外統計與態樣
依據內政部消防署發布的《110年山域事故案件概況》,十年平均的山域意外事故,年均死亡人數21人,年均失蹤人數5人。以山域意外死亡人數最高的109年41人為例,同年運輸事故死亡3,117人、跌倒致死1,484人,甚至意外中毒死亡430人、意外溺斃329人、煙霧火災死亡113人(註:
國情統計通報第45號,民國110年8月4日)。或許有人會覺得,我們所生活的世界,未必會比山中更安全,但這還涉及統計上的母體,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嘗試登山活動。但從統計上數字,登山風險與見諸媒體的山難事故,似乎也過於被放大。
我們進一步看山難樣態,從104年至110年山域事故求援態樣分析,以「迷路、遲歸(失聯)」為最大主因,達820例43%,再來依序是「創傷」386例20%、「疾病」212例11%、「墜崖」204例11%、「高山症」77例4%、「疲勞」54例3%,而「天候惡劣」、「落石」、「動物昆蟲攻擊」則分別僅有17例、16例、12例。我想消防署統計的登山事故,大致與我們登山的經驗相符。登山事故發生,可能是外在不可抗力、也可能是自身人為失誤或疾病、甚至是兩者交互影響結果。
經常爬山的人,都免不了遇過,手機沒訊號、迷路;跌、擦、扭傷;蚊蟲咬傷;甚至在3000公尺高山遇上高山症;高山上淋雨後輕微發抖失溫。多數時候,這些狀況我們都能自我糾正或預防。但山上與城市,最大的差異,就是救援時效。當事態越過某個臨界點,或處理不當引發連鎖反應,平凡無奇的小狀況,與不可挽回的遺憾,就只是一線之隔。至於事態會如何發展,則涉及到我們登山的經驗、準備、及面對狀況的反應。
二、給新手登山的一些建議
1、風險認知與自我了解
登山當然有風險,但風險多大,則關乎風險認知與攀登準備。許多令人尊敬的登山界前輩或高手,除了登山經驗、技巧、體能外,他們另外一個共同特色,就是會以嚴謹、嚴肅的心態面對山。攀登一座山,包含:路線、距離、海拔落差、有無複雜地形、高度、天候,以及在這些山的客觀條件下,我們需要的體能、裝備、技巧。我們必須以嚴謹的心態面對登山,了解自己的實力、裝備、程度在哪裡,才能能降低其中的風險。登山絕對不是跟團旅行,人到就可以出發。
|
奇萊稜線沿溪溝下成功山屋。攀登一座山,我們必須對地形、路線有基本了解,並衡量自己實力、及所需攜帶的裝備。無疑的,準備才是登山的關鍵。 |
2、安全至上
登山界有一句名言:「山永遠都在」。字面上意義,就是山不會消失不見,永遠會等你。而這句話最常被引用,就是在選擇撤退之際。當我們歷盡千辛萬苦,當距離登頂,也許就那麼僅僅數百公尺,此時放棄的不甘心,是需要多大勇氣。 |
本圖:南湖東峰。登山計畫中,皆會有撤退路線及時機。誰都不能預期於山中氣候、身體或其他意外變數,當年我們原計畫南湖、中央尖山7天北一段縱走行程,即因天候因素臨時縮短為4天標準南湖大山行程。 |
台灣登山好手呂忠翰和張元植,在募資平台上募集600多萬台幣,乘載著無數台灣人的期待,挑戰死亡率達29%,全世界迄今僅約400人成功登頂的世界第二高峰-喬戈里峰(Chhogori,通稱 K2峰)。只要登頂,他們就是K2峰台灣第一人。近1個月行程後,2019 年 7 月 17 日,他們克服萬難來到了頂峰前400公尺,最終因為雪況而選擇撤退(註:
2022年台灣登山家曾格爾,以無氧方式完攀世界最難的高峰K2,成為台灣第一個以無氧方式登頂K2的登山家)。
登山固然有冒險性,但安全仍是首要原則。如果說呂忠翰和張元植在那樣狀況下毅然選擇撤退,那更何況我們。登山過程就是要小心,不論是身體或天氣,不論是百岳或郊山,有狀況就別硬拚。頂多就是累一點、比別人慢一點、或是下次再來,畢竟山永遠在那。
|
奇萊稜線。海拔3000公尺,登山上是一個重要的界線,是高大植物生長的上限,因此3000公尺以上高山,多數都會有毫無阻礙的壯麗視野;3000公尺也是入選台灣百岳的基本門檻;3000公尺以上高度,登山客身體就可能會產生高山症反應。 |
3、循序漸進
登山看似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事,但從所需的體能、技巧、經驗、到裝備,卻是一步一步的累積。岳界前輩曾有名言,「登山不要越級打怪」,指的就是必須循序累積自己經驗與實力。很多登山意外的發生,就是因為挑戰遠超乎自己程度的路線。多數時候、多數人,撐一下越級打怪,或許會有好結果。但若有一天運氣不佳,一個環節出問題,很可能會產生一連串我們能力無法控制的連鎖反應。因此如何選擇自己所要接近的山,從郊山、中級山、初階百岳、中高階百岳、雪攀、乃至國外大山,一步一步提升自己實力,也是登山過程的一門功課。
|
台灣有許多不同等級的山可供選擇,登山新手、親子登山仍宜循序漸進,例如合歡山,除合歡西峰外,其餘如合歡主峰、合歡東峰、石門山都屬於親民級百岳,小奇萊則可遠眺奇萊山。合歡山,風景壯麗、抵達方便,是台灣最文明化高山,很合適一般人做為攀登百岳的開始。 |
4、關於體能
登山是否是體力超群人才能做的事,這個問題我也沒答案?但體能對登山絕對是一種優勢,我也相信體能鍛鍊,對登山有絕對必要性。爬山看似不困難,但需要高度專注力,而身體的平衡、協調性運作,體能也以看不到的方式運作其中。體能衰退時,注意力、協調性、平衡感的不足,可能會增加我們受傷的風險,甚至增加預期外的爬山時間,導致太陽下山後還在路上,而摸黑走山路的風險總是比較大。但體能,是否就成為不能接近山的藉口?我則不如此認為。只要願意接近山,從自家附近的郊山開始走起,慢慢升級,登山技巧與所需體能並非遙不可及。爬山最好的訓鍊,就是「爬山」,從我們可以從可負擔的陽明山、象山開始,多爬一些郊山,然後拉長時間、距離,其實用爬山來訓練爬山,真的沒有那麼辛苦。
|
登山體能還是必須的,當多天縱走行程,背負20公斤裝備,每天走10~20公里,爬升1000公尺,很可能只是基本的。沒有一定的訓練過程,一般人可能會吃不消。就算不是這種極端行程,體能好,也能使我們更從容應付突發狀況。 |
5、每一步走好走穩
關於登山,我們常會看到一般3天2夜、或2天1夜的路線行程,很多人就是可以一天輕裝單攻完成。這證明了一件事,就是體能、技巧與經驗差異,會很大的影響到登山這件事。許多高手所謂的糜爛行程,對新手來講都可能會走到厭世。很多人的登山文章都會附註每一段路的起迄時間做為參考,實際上每個人走的時間都會有所落差。前輩的經驗都一定會有幫助及參考價值,尤其是困難、危險路段的提醒,但如果覺得怎麼差人家那麼多,也別太在意而變成壓力,只要體力能負擔,一步一步、走好走穩,持續向前走,總是會到目的地。爬山是求安全、順利走到目的地,最起碼對新手或初階者而言,登山並沒有在比賽時間。 |
南湖圈谷,一步一步慢慢走,終究會抵達目的地。 |
6、關於脫文明
山之所以迷人,就是呈現原始自然的一面。登山基本上就是一種去文明活動,山上不會有文明理所當然有的自來水與電。文明帶給我們的便利、舒適、安全,在你走進山的同時也將暫時遠離,若有個能遮風避雨的簡陋小山屋,就要感謝上天與政府了。身上揹負的是生存所需的必要裝備。愛馬仕、卡地亞、勞力士在山裡面一文不值,多餘的文明都意味著重量與負擔。
很多人想到「去文明」的環境,光不能洗澡一項,就對登山活動打退堂鼓。我承認山上環境,是比較辛苦,我曾經也是如此猶豫。但實際經驗中,當體力耗盡時,人會轉換成生存模式,不能用一般在山下的舒適與文明標準衡量,像我登山,躺下後都很快就進入夢鄉中。
|
別小看這樣簡易山屋,這一晚可容納7個人。萬一山中忽然天氣變化,這山屋也可能救人一命。 |
三、關於登山
忍受多日無法洗澡,走到垃圾話亂噴,爬山過程一點都不浪漫。但當坐上冷冽寧靜的山頂,屏息等待日出,空氣彷彿要將世界凍結,就是這一瞬間,讓所有愛山者感動莫名、激動萬分。很多台灣人成長過程中,被灌輸『危險、不要做』。但更多時候「風險,正是來自這句『危險、不要做』,而導致我們失去『危險判斷』能力」。做好準備,慢慢接近台灣的山,攀登百岳並非如此遙不可及。
|
我們父子在烏俄戰爭爆發後的第 5 天前往郡大山,小
朋友把烏克蘭國旗背上山視為他的任務。 |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