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境之南意象:鵝鑾鼻燈塔、鵝鑾鼻公園步道

鵝鑾鼻,台灣最南端的岬角,鵝鑾鼻燈塔則是鵝鑾鼻最具代表性的建築。

鵝鑾鼻,台灣本島最南端,因處國境之南而聞名,最具代表性意象,則是「鵝鑾鼻燈塔」。鵝鑾鼻燈塔,墾丁甚至是台灣指標性景點,曾經為「台灣八景」之一。除了鵝鑾鼻燈塔本身的代表性及意象外,「鵝鑾鼻燈塔」所在地「鵝鑾鼻公園」,更是一個大型的生態公園,巨礁林立、怪石嶙峋、還有奇峰與洞穴等奇特珊瑚地形景觀;珍貴動植物生態;史前人類遺址。觀光客來到鵝鸞鼻,除了燈塔外,其實很值得沿著珍貴的生態步道繞一圈,感受國境之南珍貴而又特別的氛圍。

巨礁奇岩、珍貴的熱帶濱海動植物生態,除了鵝鑾鼻燈塔,鵝鑾鼻公園步道,也很直得觀光客一探究竟。

國境之南,鵝鑾鼻面對最南端的海面是巴士海峽。

鵝鑾鼻,珊瑚礁隆起的台地,台灣本島最南端向海面突出的「岬角」,又名南岬。地理上,鵝鑾鼻不僅有台灣最南端的意義,較少人知道,鵝鸞鼻也是台灣脊椎「中央山脈」的終點。而在歷史政治上,清同治時期,鵝鑾鼻一帶發生2次重大海難(羅發號事件、牡丹社事件),將台灣從世界邊陲的閉鎖小島,帶到近代地緣政治上太平洋第一島鏈關鍵地位。而1883年興建完成的鵝鑾鼻燈塔(甲午戰爭後清軍拆除,日本人修復;二次大戰燈塔再被炸毀,1947年修復,1962年再次修建),無疑就是這段歷史的延伸與見證。

鵝鑾鼻燈塔,鵝鑾鼻最具指標性建築。清治時期兩次海難,不僅促成了燈塔興建,亦是台灣展現地緣政治地位、進入近代意義國際政治史的開始。台灣從「得之無所加,失之無所損」、從「鳥不語,花不香,男無情,女無義,棄之不足惜」的化外之島,一躍成為列強爭奪,佔據第一島鏈關鍵位置的重要地位。

鵝鑾鼻,台灣知名景點,此為台灣八景地標

鵝鑾鼻除了燈塔,也有著珍貴的自然環境資源。因此政府於民國71年,將燈塔附近59公頃土地闢建為鵝鑾鼻公園。公園內步道錯綜複雜,步道總長達4.3公里,步道穿越在被海浪侵蝕的珊瑚礁石灰岩地形中,呈現出獨特地形、地貌。而覆蓋在我們頭上的,則是台灣少見的熱帶海岸樹種。最終還可以走上海岸線邊緣的數個「觀景台」,迎向我們的是巴士海峽,以及壯麗的海岸線。

鵝鑾鼻公園步道,錯綜複雜,步道總長達4.3公里,但步道平緩好走、維護良好,走來輕鬆,而步道內多數時候樹木遮天,也不會太曬。

鵝鑾鼻公園步道,有多處濱海觀景台,可欣賞巴士海峽及鄰近鵝鑾鼻的海岸線

鵝鑾鼻,地理上我們可以指台灣最南端的這一塊凸出岬角,也有人將鵝鑾鼻燈塔、鵝鑾鼻公園視為鵝鑾鼻的代表。但鑾鼻燈塔、鵝鑾鼻公園並非狹義的台灣最南端,在鵝鑾鼻燈塔、鵝鑾鼻公園附近的「台灣最南點」,才是嚴格定義下的台灣最南端。儘管鵝鑾鼻燈塔距離台灣最南點非常近,但直線步道被柵欄阻隔,無法直接前往,必須開車沿外圍馬路繞一圈。鵝鑾鼻這一帶有兩個停車場,一個就是鵝鑾鼻燈塔停車場,另一處則是「台灣最南點」停車場。因此從鵝鑾鼻燈塔前往台灣最南點,必須先走出鵝鑾鼻公園後,再開車繞一小段路,到台灣最南點停車場,然後走500公尺到「台灣最南點」。

鵝鑾鼻燈塔、台灣最南點,雖然距離很近,但卻是兩處不同地方,而且入口處在不同地方。如果開車,則是兩個不同地點的停車場,本圖摘自:google map。

鵝鑾鼻燈塔、鵝鑾鼻公園,屬於墾丁景點行程,而非戲水地點。暑假的中午抵達鵝鸞鼻,一下車差點就被太陽逼回車上。尤其從售票口到鵝鑾鼻燈塔這段路,儘管環境清幽遼闊,但毫無遮蔽,又逢週一,鵝鑾鼻燈塔不開放,只能在燈塔外面拍拍照。疫情稍緩的暑假,傍晚的海灘、夜晚的墾丁大街都是人山人海。但大中午的墾丁景點,卻人煙稀少,也不知道人跑到哪邊躲太陽。但既然來了一趟鵝鸞鼻,小朋友們又是第一次到訪,也買了門票入園,如果只是拍照10多分鐘走人,似乎有點可惜,於是我們在大熱天中做了一個瘋狂決定,走進鵝鑾鼻公園中的步道。

夏天大中午逛鵝鑾鼻不是好主意,但也沒太多時間可選擇了,遊客的旅程規劃總是少一天。


猶豫一下後,還是決定鑽進樹林,走入鵝鑾鼻公園步道。

相較鵝鑾鼻燈塔的曝曬,鵝鑾鼻公園中的步道,有巨石、樹林遮蔽,大中午走起來,也比預期中舒服很多。而且由於遊客都躲太陽去了,連鵝鑾鼻燈塔都只有稀少觀光客到訪,更遑論鵝鑾鼻公園步道,步道中從頭到尾沒遇見其他觀光客。奇特珊瑚礁岩地形,滿佈台灣少見的熱帶濱海森林。雖然我們在台灣最知名景點,但氛圍卻宛如原始林中的一場冒險。步道雖然錯綜複雜,但卻彼此相連,路徑中也不時有清楚地圖標示,沒有迷路風險。而總長4.3公里步道,雖然聽起來有一段距離,但實際上我們不可能每一個小徑都走進去,走一圈大約1~2小時,可以把鵝鑾鼻公園逛得很透徹。此外,步道相當平坦,走起來也不費力。不過,由於這裡是保護區,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,一走進步道就看到「小心蛇類出沒」的告示。

步道中的海蝕珊瑚礁岩,鵝鑾鼻公園步道中,有很難的見到的景觀,而且走在森林中,也不像鵝鑾鼻燈塔那般的炎熱

熱帶濱海植物林,這景緻在台灣並不多見。

我們從鵝鑾鼻燈塔,走進鵝鑾鼻公園步道中,步道穿越一個名為「非非洞」的洞穴。「非非洞」是一個珊瑚礁隆起形成的裂谷,而後崩塌形成洞穴。我們必須彎下腰、壓低身體才能走進洞穴,雖然洞穴距離不長,但洞穴內部一片黑暗,必須要用手機照明才有辦法繼續往前走。非非洞雖非大景點,但很特別,不過洞穴中行走可能還是要小心安全。鵝鑾鼻公園步道中,另有幾個濱海的觀景平台,我們從非非洞走出來後,先往「濱海觀景平台」,欣賞鵝鑾鼻海岸線及巴士海峽。然後再沿最外側的森林中濱海步道,走向步道另一端的「親吻石&滄海亭」。

走進很特別的非非洞

非非洞內一隅

濱海觀景平台

鵝鑾鼻公園附近的珊瑚礁海岸

「親吻石&滄海亭」,可謂是鵝鑾鼻公園步道中很重要、也很特別的一個景點。若我們以鵝鸞鼻燈塔為步道中心,那「親吻石&滄海亭」就是位於步道的最外側邊陲。親吻石、滄海亭雖是兩個景點,但卻位於同一處地點的上下方。當我們沿著步道走到最遠處,遠遠就看到樓梯,從樓梯走上去,樓梯的中段可見兩顆並立大石,貌似親吻狀,而被命名為親吻石。而這親吻石,其實是海浪侵蝕礁石所形成的海蝕凹壁。而在親吻石的上方,則是一處觀景台,並設有一個涼亭「滄海亭」,而滄海亭這邊同樣是一個面海的觀景台。

沿步道走到鵝鑾鼻公園的最邊陲,這樓梯的上方就分別是親吻石與滄海亭。

樓梯的中段看出去,這就是親吻石

走上樓梯後即是滄海亭

滄海亭上方的濱海景觀

結束「親吻石&滄海亭」後,我們沿著鵝鑾鼻公園中路的步道穿越回非非洞。這一段路程,也算是鵝鑾鼻公園步道的精華,擁有包括:又一村、虯榕、幽谷、迎賓亭等景點。整個步道穿梭在,熱帶海岸樹種,還有岩壁上的蔓性灌木、藤本植物群中。對經常爬山的我,墾丁一帶步道的地形、樹種、生態,完全迥異於台灣群山,對我帶來的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感受。

又一村,考古學家於此發現五千年前的史前遺址,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持續型文化。

虯榕

熱帶海岸樹種,還有岩壁上的蔓性灌木、藤本植物,精彩的鵝鑾鼻公園步道

鵝鑾鼻公園步道,罕見珍貴的地理景觀、動植物生態,而且平緩、舒暢、安全、老少咸宜。比較大的問題,大概就是墾丁炙熱的天氣,而不在步道本身的難度。但如果都已經到了鵝鑾鼻燈塔,其實真的沒差多花個1~2小時走走步道。畢竟步道中多數時候都有樹木遮蔽,走起來也會比想像中涼爽,而墾丁獨一無二的景觀,也是我們這片土地的珍寶。

延伸文章:

張貼留言

0 留言